回答

收藏

进食障碍患者“好好吃饭”有多难?

厌食 厌食 6299 人阅读 | 0 人回复 | 2022-07-09

『 每次吃饭,我都会开始痛苦与自责。』

3月5日,知名美食博主“泡泡龙”去世,其所在的“红雨团队”后续发表讣告声明:于海龙(泡泡龙)是因为长时间、高强度拍摄公益视频而离世。然而,围绕其死因的讨论始终莫衷一是。“泡泡龙”这位知名吃播博主曾自曝体重超过320斤,患有基础性疾病,视频中的他,喜欢给开自助的老板们“上一课”。

逝者已逝,唯留惋惜。没有人能凭空断定“泡泡龙”的死因究竟与他长期不正常的进食习惯是否相关,但一个年仅29岁生命的离去,的确为吃播行业敲响了警钟。

在这一两年,国家开始严厉打击吃播“大胃王”,反对在美食视频中宣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。无论是嚼完再吐的浪费粮食行为,还是暴饮暴食吃下过量食物,种种行为的背后,或许都隐藏着一个困扰着许多人的精神问题——进食障碍(Eating disorders,ED)。

01

顾名思义,进食障碍,指进食行为异常的一种心理疾病。患者往往过分关注食物、体重以及体型,以至于无法进行正常的饮食。在医学上,进食障碍会被分为许多类型,其中极为常见的有神经性贪食与神经性厌食。

神经性贪食患者,常常会冲动型暴饮暴食,一次性吃过多食物。即使胃口因大量进食而产生恶心不适感,患者依旧会机械地进食。而在暴食过后,患者会因摄入过多卡路里而产生罪恶感和愧疚感。因此,为防止体重增加,他们会进行补偿性行为,例如催吐、过度运动、滥用泻药。

与之相反,神经性厌食患者则会过分节食,嚼完再吐,甚至拒绝进食,身体并发症也就随之而来:营养不良、代谢和内分泌紊乱(譬如女性出现闭经)。有神经性厌食症的人,体重往往严重低于正常标准,对自我身体形象的认知歪曲。这种体像障碍使他们尽管非常消瘦,却仍旧自认肥胖。

在此需要说明的是,神经性贪食与神经性厌食并非是完全对立、分开的,他们很有可能在同一个时间段内,于一位患者身上交替出现。

02

2015年,名为《艾米》的纪录片在戛纳上映,片中曾获得7座格莱美奖杯的爵士女歌手艾米·怀恩豪斯(Amy Winehouse)于2011年7月23日去世。除了酒精与滥用药物外,艾米的可能死亡原因中还有一项为长期的进食障碍。

艾米在生前患有严重的神经性贪食,小岛唱片艺人与作品部的一位名叫达克斯·比斯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提到,艾米在一次录制专辑的间隙,点了一大盘食物与甜点,她把它们都吃完后,消失了45分钟。当她再次回来时,看起来有点晕晕的。录音管理员后来发现,原来艾米在女厕所把所有的食物全部吐了出去。

在这个强调形体美的时代,外貌焦虑无处不在,对于身处公众关注下的艾米而言,这种焦虑更是被无限放大。15岁的艾米曾经扬着天真愉快的语调对母亲说:“妈妈,我有一个很棒的减肥方法。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,然后再全部吐出来!”这种言论,无疑让观者心疼。

如今,各种媒体上展示的完美身材,让男男女女们纷纷照看起自己的身形:男生们担心自己的肌肉不够多、体脂率不够低;女生们战战兢兢地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,一刻不忘“好女不过百”的法则。社会文化观念令人追逐苗条的身材,人们将体重作为自我约束与成功的标准。适度合理地调节饮食的确利于我们保持身体健康,然而,一旦失了度,可口佳肴则会变成使人万劫不复的毒药,神经性贪食症很可能随之而至。

03

无独有偶,2017年,一部名为《骨瘦如柴》的电影在美国上映。影片讲述了一名患有神经性厌食的20岁少女艾丽,是如何直视疾病并与之抗争的故事。

在艾丽的长大中,父亲缺位,母亲怯懦,家庭关系破裂不堪。缺少身边人爱与理解的艾丽,企图通过完全掌控饮食,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感与成就感。在一次次节食后,艾丽看着体重秤上减少的数字感受到了自己的“强大”,然而这种不健康的自我证明方式,最终将她引向了厌食症的梦魇之中。

在导致厌食症的心理原因中,不健康的家庭情感往往是其中之一。父母对子女过度控制、过度冷漠,会使部分子女产生应激行为,拒绝进食便成为子女反抗父母控制或者证明自身存在的一种方式。患者自以为可以借此回避家庭矛盾,或吸引长辈关注从而维护家庭稳定。长此以往,当人们一次次地从过度的饮食控制中获得掌握自我的快感时,进食障碍的深渊也将不期而至。

04

除了上述的社会文化观念与家庭情感原因外,进食障碍的致病原因还有生物性因素与个性因素,比如家族遗传、脑区部分结构或功能异常、人格特质中的完美主义倾向与低自我评价……

人们在未深入了解这个病症时,也许会说:“那就好好吃饭,少吃点/多吃点不就行了吗?”然而,“好好吃饭”这个常人极易做到的事情,对于患有进食障碍的病人而言,就是难如登天。

它是一种精神疾病,难以不治自愈。公众对于进食障碍的认知尚待成熟。患者也往往因病耻感而不敢承认自己的病症,更不敢去主动寻求亲朋好友或者医生的帮助。自责的他们甚至会在一次又一次暴食、催吐、节食的循环后,质问自己:“为什么吃饭这么简单的事,我都做不好?”

此时,作为患者身边的人,我们更需要做的,是爱护与尊重他们,并帮助他们及时就医。一味地指责与歧视病人,并不能使事情变得更好。

同时,当我们面对周遭有关爱恨的情感难题时,面对各种媒介上铺天盖地的完美身体形象时,面对各色平台上五花八门的美食吃播视频时,每个人也应该认真地拷问自己:勾人涎水的食物呀,我到底应该如何与你相处?
分享到: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46 积分
2 主题